农业知识网

粮食改种中药材,一个家庭农场的转型之路!

时间:2018-10-19 13:00:39 网站:农业知识 更多:农业网

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正式提出了家庭农场的概念。在政策的鼓舞下,来自诸城市贾悦镇南拐庄村的杨森田,以自己发起成立的黄烟种植专业合作社为基础,成为当地最早一批家庭农场主。五年过去,杨森田在品尝丰收喜悦的同时,也曾面临转型的烦恼。经济发展新常态下,老市场出现新困难,老办法面对新问题,转型成了他们共同的课题。

寒露时节,笔者在位于诸城市贾悦镇拐庄社区的森田家庭农场种植基地看到,350亩丹参苗和黄苓苗长势喜人,等待出售移栽,600多亩成年药材也即将收获。“以前,这片近千亩的土地是农场的主要种植基地,除了春栽黄烟,就是夏种玉米、冬种小麦。”农场主杨森田说,最多时他每年种植黄烟千亩以上,这两年,在国家对黄烟种植宏观调控下,面积大大减少,再加上成本高、粮食价格也普遍下跌,种地效益受到明显冲击。杨森田告诉笔者,调整种植结构,以黄烟、粮食种植为主向种植中药材转换,并延长产业链,在农业转型升级中真真切切地得到了实惠。 

2013年,杨森田开始大面积流转土地,种植黄烟、小麦和玉米。规模种植后,杨森田主动采用新技术,烟叶产量比周边普通农户的高出10%以上。2013年,他的种植面积达到1680亩,其中黄烟面积达1200多亩,成为当地面积最大、种植黄烟最多的“地主”。 

“最近几年,粮食价格下跌,几乎没有利润。”从2016年起,杨森田开始调整种植结构,减少粮食和黄烟种植面积。很快,他联系到一家药材收购企业,并签订订单。当年秋季,他种的黄芩亩产达1200多斤,每斤售价4.5元,亩收入也超过5000元。收益比种黄烟和粮食高出不少,这着实让杨森田喜出望外。

2018年,杨森田带头成立了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,带领当地农民种植丹参、黄芩等中药材,他选择的是国药集团认证的新品种,并开展种苗供应、技术推广指导和药材回收,为了解决销路问题,注册成立了森恒药材有限公司进行中药材初加工,合作社还与康美药业签订收购合同。眼下,合作社带动的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.3万亩。

“今年底,我在原先种植黄烟的320亩大田里,分别种上了200亩黄芩和150亩丹参,长势非常好,预测总收益能超过200万元,而且丹参和黄芩浇一遍水就行,跟种植黄烟相比,凸显出了抗旱防涝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。另外,用肥、用药、用工都要节省很多。”说这番话的是贾悦镇苑庄社区的种植户徐西辉。 

“老百姓种地,最相信自己的眼睛了。看我这里种植药材有了效益,周边的农户自然就愿意跟着一起种植。”杨森田对笔者说,目前,合作社在本地已经发展中药材种植3000多亩,在内蒙古、贵州等地发展1.2万亩。

信息来源:农村大众


农业问答  农业技术 农业论文 农业新闻 打赏QQ交流群:120510388

猜你喜欢